仡佬族(gē lǎo zú)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,主要分布在贵州省,也有少数散居在云南、广西、重庆等地,以及越南。仡佬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,是贵州高原上最古老的一个民族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仡佬族的基本情况:
族源
仡佬族的族源和古代僚(lǎo)人有关,僚人是西汉时夜郎国(主要在今贵州、云南境内)的主体民族之一。仡佬族的先祖曾被称为“百濮”、“濮”、“僚”等,唐宋时期开始出现“葛僚”、“仡僚”、“革老”、“仡佬”等名称,统称为“僚”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,正式定名为仡佬族。仡佬族与古僚人有渊源关系,可以从他们的一些习俗和语言特征中看出来。
分布
根据《中国统计年鉴-2021》,中国境内仡佬族的人口数为677521人。贵州省聚集了96.43%仡佬族人口,其余各省份都有分布,以杂居为主。贵州聚居地主要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;其余分布于靠近贵州务川和道真的重庆武隆、贵阳、六盘水、遵义和铜仁、毕节、安顺、黔西南等几个地区,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。在越南,仡佬族人口主要居住于河江省的同文、黄树皮两县境内。
语言
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──仡佬语,属于壮侗语族下的一独立语支——仡央语支。由于居住分散,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,多数仡佬族人会说汉语、苗语、彝语、布依语等多种语言。目前只有千余仡佬族人还会说这种语言。过去认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,以汉字为共同文字,但是2008年底,在贵州民间发现了《九天大濮史录》一书,证明仡佬人有自己的文字——仡佬文。
宗教
仡佬族崇拜祖先,奉祀竹王、蛮王老祖、山神等万物有灵。他们认为竹子是神圣的植物,是他们的祖先和保护神。他们每年都要举行竹王节,用竹子制作各种器具和乐器,并用竹子编织花环和彩带装饰自己。他们还信奉多神、道教、佛教等宗教,有自己的祭祀仪式和风俗习惯。
风俗
仡佬族的风俗习惯有以下几个特点:
- 服饰:仡佬族的服饰以黑色为主,男女都穿长衫,男子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,女子头戴黑色或红色的方巾。女子还喜欢佩戴银饰和珠宝,如耳环、项链、手镯、脚镯等。
- 饮食:仡佬族的主食是稻米,也吃玉米、高粱、小米等杂粮。他们喜欢吃辣椒、酸菜、腊肉等,也喜欢吃竹笋、竹芽等竹类食物。他们喜欢饮用米酒和茶水,也喜欢酿造自己的烈酒。
- 婚姻:仡佬族实行一夫一妻制,婚姻自由,但要注意门第和亲缘关系。他们有迎亲和送亲的习俗,迎亲时要有乐队和舞蹈队陪同,送亲时要有亲友送行。新婚夫妇要在新郎家住一段时间,然后再到新娘家住一段时间,最后才定居。
- 节日:仡佬族的节日有春节、三月三、清明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等汉族传统节日,也有自己的特色节日,如竹王节、仡佬节等。竹王节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的,是仡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,是祭祀竹王和祖先的日子。仡佬节是每年农历十月初八举行的,是仡佬族最欢乐的节日之一,是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的日子。
民族舞蹈
仡佬族有许多优美动听的民间歌舞,如《八仙》《十二生肖》《打花鼓》《跳花篮》《跳火把》等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《跳花篮》,这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舞蹈形式,由男女两组人员分别手持花篮和花环,在伴奏下跳起欢快而灵巧的舞步。这种舞蹈既是一种娱乐活动,又是一种求爱方式,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。